东突厥斯坦国史梳理

刘仲敬:新疆不是一个地方,是一种从生番到熟番的状态,新疆就是新开拓的疆土,它是改土归流的一个中间阶段。新疆历史上的地方在很多地方,比如说在湖南、贵州、广西,在赞米亚山地,那些地方就是新疆。左宗棠和刘锦棠开辟那个新疆在当时还不是新疆,当时只有伊犁、塔城的将军辖地,哈密和几个贝子的领地、六城地区(注:六城并非仅指六座城市,而是泛指以六城为中心的塔里木地区)、属于甘肃巡抚的镇迪道(注:全称为分巡镇迪屯田粮务兵备道)这几个破碎的地区,以及当时是属于蒙古科布多(Kobdo)的阿尔泰地区。(注:书评讲稿集,0304)这里说一下,它们法律身份是各不相同的。外蒙古是地位最高的跟满洲人地位差不多,阿尔泰是蒙古人外蒙的地方。其次是几个贝子领地,就是为清朝立过功的若干——比照满洲人的贵族体制,拥有一定爵位的几个贵族,所谓的「哈密王」之类的。所谓的新疆是以下这几个地区联合起来的。

在苗疆也就是今天湖南、贵州、广西一带属于赞米亚山地核心地带那些地区,在雍正年间才被称为新疆,为什么?新疆是改土归流的一个阶段,是中央集权化消除「羁縻酋长国」的一个中间阶段,改土归流以后,原来独立的或者是半独立的赞米亚酋长国要接受一种半郡县的统治。所谓半郡县统治就是跟唐宋时期的湖南一样,上级、比较高级的城市建立州、县,由科举官僚流官进行管制,取消原来负责管制这些地方的土族酋长国,比如说土官,通常被称为土官的土刺史、土知州之类的官员,把他们改组为流官。例如把湖南的土司调到贵州去当武官,让他们到浙江去退休之类的,瓦解当地的独立势力。但是在更低一层,比如说直到民国时期,直到县级以下,虽然县长是由中央政府派的流官、吏部派的流官来担任的,但是县级以下过去跟土司有密切关系的,对了就像是彭家声、白所成那种,县级以下土司的家臣,仍然以豪强的身份把持县政。比如说以民团团总啦,自卫队长了,或者诸如此类的名义,县参议会议员之类的名义,是当地的豪强,县长仍然需要看他们脸色。

事情还没有做到彻底,如果再倒退一点更早的时期,六朝和隋唐,那么建康的中央政府和长安中央政府只能任命刺史一级的官,甚至有的时候,在中央政权软弱的时候,比如说「梁陈之变」的时候,酋长国的豪强直截了当的自己封自己当刺史,中央政府也只能追认。中央政府比较强的时候,比如说在唐太宗、唐玄宗的时候,中央政府可以任命州的刺史,但是县长一级官基本上就是土族酋长的。其实雍正皇帝的改土归流,也只是把中央集权程度向更基层深化,真正粉碎了诸侯势力,要到土改、镇反所谓的「西南大剿匪」以后才能做到的,雍正皇帝改土归流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新疆意味着这些地方原来不是大清的疆土,也不是大明、大宋、大元的疆土,而是酋长国的地方,现在我们终于把它纳入自己版图,虽然是不彻底的,只在州县官这个层次纳入了版图,但是更基层势力仍然是过去的土豪势力,但是anyway这毕竟是统治的开端,所以新疆就是新征服的土地或者是新吞并土地的意思。就像意大利在墨索里尼时代,国家有一个部叫做新领土部,新领土部是什么?就是原来属于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割让给战胜国意大利的领土,新疆就是这个意思,是新合并的领土。

这时今天所谓的新疆维尔自治区还并不存在,是由几个破碎的、法律地位差得很大很大的地方还没有联合起来,分别存在的。第一个地方,阶级地位最高的地方是属于外蒙古喀尔喀蒙古的阿尔泰,今天的阿勒泰。蒙古贵族在满洲国际体系当中的地位仅次于满洲皇亲国戚,是帝国的联合统治者而不是被统治者,这个阶级界限是很清楚的,蒙古人是统治者,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殖民地,跟苗疆、湖南、贵州那些地方的新疆是刚刚吞并的被征服地,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些人是被统治者,而蒙古人是统治者。其次是几个没有像蒙古人这样的荣誉满洲人地位,但是也属于联合统治者的几个贝子、贝勒,原则上来讲这些爵位都可以译为不同等级的亲王,只是因为来源不同,有些是穆斯林贵族,有些是比如说哈萨克来自穆斯林部落的贵族,有些是这穆斯林部落类似土司的本地贵族,但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一个类似亲王或者是郡王的爵位,比如说尧乐博士(1889年8月13日—1971年7月27日)不是后来跑到台湾去了吗,他就是哈密王的政治顾问。

哈密王就是大清朝承认的一个穆斯林亲王,类似的哈萨克亲王还有其它亲王还有一层次,这些人的地位居于第二位,他们不如蒙古亲王地位高,但是他们所有的地方也是封建领地,他们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他们手下相当于被统治阶级比如说东安人之类的,同样也是穆斯林的商人、农民之类的,才是相当于是苗疆没有土司贵族身份的普通人、酋长国居民、部落联盟居民和编户齐民当中的被统治者,这是第二个部分。他们的来源不同也是散碎的,但是阶级地位都相当于是次级贵族,低于皇亲国戚的次级贵族。第三部分——伊犁将军,伊犁将军不是一个行省,他管辖的土地是没有边界的也没有行政的,伊犁将军就是一个军事监护体制,就好像是美国驻波兰驻军,或者是美国驻西德驻军一样,他并不干涉当地的各部落,无论是蒙古部落还是哈萨克部落的内部统治,也不否认当地原有统治者的合法性,但是他要对帝国的边界安全负责,当地如果有军事方面或者政治方面异动他要负责。他手下有一支兵,必要时还能从满洲调一些比如说锡伯人(注:是55个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远征军过来给他支援。帝国从苏松地区给他们供应后勤,像被袱之类东西,像曹雪芹他们家就干过这种事情,为边军制作衣服。

但是边军只是驻军,你不能说是美国驻德国的驻军就是德国的最高领导,当地的德国人还是有自己的领导,波兰人还有自己领导,当地的蒙古、哈萨克和其它各部落也还是有自己领导。伊犁将军管什么?管他自己的军队,管军队的相关后勤,以及朝廷派到边区来的各种人等,比如说犯了罪但是可以改造好,像苏东坡、纪晓岚他们那样,派到边区来锻炼锻炼,像现在的王蒙这样的流官,要在边军衙门当一任差,虽然当差了是倒霉的人,但是他们还是官。另一些就是流犯,比如说像马聚他们家的祖先,他曾经在网上说过他的一个祖先杀过伊犁将军,然后有很多人嘲笑他说当时伊犁将军根本没有被杀,他是扯淡的,但是他没有扯淡,只是用词有点问题。就是他的祖先是参加过陕甘地区的教派斗争,就是张承志曾经提到过的哲合忍耶教派(Jahrīyya)斗争,然后和清军发生了冲突。他的祖先之一,一个女性祖先被流放到伊犁,然后杀了伊犁的一个清军的军官,她不是杀了伊犁将军这个大官,而是杀了品级低得多的一个军官,是杀了伊犁的一个将军,而不是杀了伊犁将军。所以我不知道马聚是自己把这件事搞混了,还是他只是用词,就是把伊犁的一个将军简化成为说是伊犁将军引起的误解,但是无论如何,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是曾经发生过的。

像这样的流放犯人也是归伊犁将军管辖的。流放犯人有从大清国犯事儿的满洲蒙古贵族,也有大清国犯事儿的十八省士大夫,也有从今天的南疆当时的六城,这个被征服地流放来的人,全准葛尔汗国辖地流放来的人,这些人是今天维吾尔人的祖先之一,当时称为塔兰奇人(Taranči)。塔兰奇人的来源很复杂,所以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他们跟六城的「缠回」,中亚的穆斯林把这些人称为小布哈拉人,因为他们在文化上自古以来——比如说在元明时期,喀什是小布哈拉或者是小撒马尔罕。以前的统治中亚各王朝,比如说黑汗王朝(Qara Khanid)之类的,经常是实行双首都制,比如说一个首都是在七河(Semiryechye)地区、伊犁河谷地区,另一个首都是在喀什;或者是一个首都是在撒马尔罕或者布哈拉,另一个首都是在喀什,实行双都制的。从文化上、政治上喀什都是河中地区、中亚核心地区;帝都撒马尔罕、名城布哈拉或者是军事贵族。如果说河中地区相当于是中国这样古老而腐化的文明地区,那么七河地区就相当于是满洲蒙古自由的蛮族地区,他们经常征服河中,所以双都制有其政治上的必要性。

类似的情况,比如说是热河、北京双都制,哈拉和林(Kharakhorum)、北京双都在元和清帝国也是存在的。中亚帝国也是这种情况,喀什就相当于是南京城的地方,如果说撒马尔罕或布哈拉相当于是北京或开封,那么喀什就相当于是南京城,而七河地区就相当于是哈拉和林或者是热河,基本格局大概就是这样。所以喀什在文化上和居民的习俗方面跟河中地区,就是今天在三十年代被发明为乌兹别克的那些居民是极为相似的。

但是他们跟被流放到伊犁的塔兰奇人——塔兰奇人包括各种来源,包括清国流放到伊犁的天山南麓的穆斯林居民,也包括准葛尔汗国被清国推翻的同样以伊犁为中心,我们要注意伊犁塔城将军领地,从法理上讲就是准葛尔汗国的继承者,是清国灭亡准葛尔汗国以后,把准葛尔汗国核心土地纳入清国军事管制体制的结果。就像是西班牙人征服阿兹特克人以后,顺便就继承了阿兹特克(注:Aztecs)人统治的墨西哥城核心地区和只是阿兹特克朝贡国和帝国朝贡和藩属国的延边各部落和各小邦。伊犁将军继承了整个汗国的直属土地,并且把整个汗国的各藩属国也加以跟整个汗国极其相似的军事监护体制,这就是以伊-塔将军体制的实质。塔兰奇人还包括准噶尔汗国为了自己目的,从天下南麓流放以及并非流放而是为了从事农业生产开垦水利各种目的征来的各种中亚居民,他们称为塔兰奇人。按照当时的观念,塔兰奇人和「缠回」,清国所谓的缠回,中亚人所谓的小布哈拉人不算同类,因为他们经常在文献当中并列说塔兰奇人、缠回如何如何。就像是我们现在说湖北江苏如何如何,湖北、江苏是并列的,塔兰奇人和缠回也经常是这样的。

但是后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族发明中,他们都被发明成了维吾尔人,当然像哈密王这样的封建统治者,他们统治下的居民来源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哈密的维吾尔人多半是伊斯兰化的蒙古人,他们的长相像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一样具有明显印欧特色的西南四州喀什、阿图什一带的维吾尔人长相有明显差异,这个差异之大,就相当于是山东人跟广东人差别那么大一样。山东人明显是东北亚人长相,广东、广西人明显是东南亚人长相,但他们都被称为汉族。这都是民族发明的问题了,那是以后民族发明的问题了。这是伊犁将军辖地。伊犁将军辖地是军事性的,就是比如说斯图加特(Stuttgart)的美军基地内部军事法庭判处的犯人,或者是巴格拉姆(Bgram)阿富汗美军基地内部军事法庭判处的犯人,在本军事基地里面的监狱里面住着,那就像是伊犁的流放犯一样,是归伊犁将军或者是美军长官管的 ,像关塔那摩(Guantanamo)美军长官一样。但是关塔那摩美军长官不管古巴的事情,巴格拉姆的美军长官也不管阿富汗共和国的事情,斯图加特的美军长官他也不管联邦德国事情,伊犁将军对周围各部落的情况也是这样的,这是传统的军事监护体制。

军事监护体制是模糊的,就是说除了军事基地所在地方以外,其它的地方清国很难说是享有主权的。例如哈萨克也是伊犁将军的朝贡国,也是准噶尔汗国的朝贡国,但是目前中国也承认哈萨克独立,所以这种情况就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伊犁将军管辖的朝贡国和准噶尔管辖的朝贡国都是大清和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话,那么哈萨克全境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如果哈萨克是个独立国家的话,那么我们就得承认伊犁塔城将军领地,除了驻军所在那个几个基地和军事监狱、为驻军提供物资的几个水利基地以外,那几个飞地以外,像美国在德国的军事基地那几个飞地以外,今天伊犁塔城两个地区的大部分领土跟哈萨克斯坦一样是独立的,是不属于清国,因此也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在这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于历史继承权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要么他们这些地方的法理地位跟哈萨克斯坦一样的,中国按说应该只在伊犁继承几个孤立据点,要么在伊犁只有几个孤立据点,要么就是连伊犁在内的整个哈萨克全部继承下来,而不会是像现在这样,又承认哈萨克独立,又认为伊犁全是中国的。

最后是六城地区,六城地区在法理上,在准噶尔征服以前曾经是一系列穆斯林独立国家和半独立国家,但在准噶尔征服以后,法理上无疑已经是准噶尔的征服地,准噶尔人不断向那些地方索取物资和人力。然后清军征服准噶尔以后,又继承了整个对六城地区,就是和田、喀什一带,今天的新疆西南部地区大部分维吾尔人居住地区的征服的权利。然后像张格尔(Jahanghir Xoja)这样的穆斯林教长他们的祖先和后裔一度跟清军合作过,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又跟清军发生冲突引起各种变乱,但是总的结果他们又被清军再征服。他们向浩罕求援,也被清军驱逐,大体上经过几次反复这些地方变成了清军的征服地,像十八省一样虽然征服时间比较晚。

这个地方的阶级地位是最低的,跟十八省居民一样,法律上来讲他们是被征服者殖民地居民,他们这是真正的殖民地,尽管他们也是穆斯林,但是他们跟哈密王这样的封建贵族是不一样的,人家是统治者,你是被征服者,完全两码事。这些地方在道光、嘉庆年间还是彼此分立的,清国并没有修改传统体制,把他们合并起来建立一个行政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咸丰年间清军伊犁将军在西线统治动摇,塔兰奇人发动叛乱猛攻伊犁将军衙门,在伊犁建立了一个亲土耳其的苏丹国,但是伊犁将军并没有被消灭,他逃到了塔城背靠俄罗斯帝国,依靠俄罗斯帝国和外蒙古的资源,勉勉强强地维持下来,维持这个伊犁将军的残余政权。六城地区的穆斯林领袖先短暂地发动了反清叛乱,然后又被浩罕汗国派来的阿古伯(Muhammad Yaqub Bek)将军征服,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Yettesheher Khanliqi。哲德沙尔汗国是七城之国的意思,七城之国就是传统的六城再加一。然后哲德沙尔汗国像镇迪道进军,对了我刚才漏掉了镇迪道,就是最后还有个镇迪道,镇迪道是今天的乌鲁木齐再加上昌吉,这两个地区属于甘肃巡抚。之所以是这样,它既不属于外蒙古的阿勒泰,也不属于哈密王这些封建领地,也不属于准噶尔汗国,以及由支撑准噶尔汗国的伊犁将军领地,或者是准噶尔汗国汗国的殖民地,后来变成清国殖民地的六城地区所谓南疆,而是甘肃的一块飞地,跟民国的陕西甘肃行省和清国的甘肃行省不接壤,因为他们中间被哈密绿洲隔断。

哈密绿洲是一个半独立的封建领地,由哈密王管制,哈密以东是甘肃行省,民国的陕西甘肃行省划分出来的甘肃行省包括今天青海和宁夏。西面就是清国的镇迪道,行政上属于甘肃行省但是却和甘肃行省没有直接的领土连接,像是民国的山东省,包括辽东半岛中间隔着一片海一样。这主要是雍正、乾隆年间对准葛尔汗国实施军事行动结果。如果你注意当时的战时,在雍正乾隆年间,清国和准噶尔汗国的长期战争是以乌鲁木齐、昌吉一带为拉锯战的战场的。清军好几次在今天的乌鲁木齐、昌吉一带被准噶尔汗国军队打败,但是后来又卷土重来,千里迢迢的运粮在乌鲁木齐建立军事基地。在伊犁将军还没有建立以前,乌鲁木齐的军事基地就是清军在中亚的国防要塞,乌鲁木齐面对着伊犁,双方的军队在玛纳斯一带在不断作战。在失败的时候,像富尔丹Furdan大败的时候,准噶尔的军队直接越过了乌鲁木齐和昌吉,使得北京震动。但是清军稳打稳扎在乾隆时期又重新返回了乌鲁木齐和昌吉,因此这块地方是清国直属的行政地区,它是甘肃省的一部分。

然后等到了咸同年间,伊犁苏丹国把伊犁将军赶到了塔城,这时乌昌地区原有的东安人在妥明的领导之下发动叛乱,也准备建立个苏丹国,但他们势力不大,所以迅速的被来自喀什的阿古柏的哲德沙尔国服了。哲德沙尔国因此控制了比传统的六城地区更大的地区,也就是说它在天山以北的乌、昌地区建立一个据点。如果我们按照清国是一个中国王朝的逻辑说,哲德沙尔国是维吾尔国家或者东突厥国家的一个王朝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就像是满洲东三省并入中国一样,哲德沙尔国也使得乌、昌地区的一部分并入了六城地区。同时徐学功(1843一1912)所率领的一支类似湘军的民团,在天山北麓维持了自己的独立;何步云率领着清军在关键时刻叛变投靠了阿古柏的哲德沙尔国,也获得了封建诸侯地位,后来他在哲德沙尔国倒台的时候又重新叛变了。

然后在这一时期,哈密王的封建领主仍然维持了境内的平静,哈密王以东的地方被白彦虎(1830-1882)、马化龙(1810-1871)和穆斯林军阀割据,然后左宗棠依靠西洋武器逐步的消灭了白彦虎、马化龙这些军阀,把白彦虎一路赶到俄罗斯帝国。然后哈密王仍然坚持他跟清国的原有关系,左宗棠回到哈密,在哈密建立了大本营,于是像在雍正王朝的时代一样,他在乌、昌地区跟哲德沙尔国形成军事对抗,这时俄罗斯帝国支持了清国,用粮食来援助左宗棠军队,使左宗棠军队在乌、昌地区的战斗中击败哲德沙尔国军队,然后越过天山消灭了整个哲德沙尔国。在这期间俄罗斯为了保证边境安全、平息延边部落的冲突,出兵伊犁消灭了伊犁苏丹国,在伊犁建立起一个法理上不属于俄罗斯,而是属于俄罗斯境外占领区的军事管制区。但是在当时来看,俄罗斯虽然在欧洲是最落后,但是他在当时在伊犁的管制是最先进的,而且跟中国史书记载不同它是倒赔钱的,也就是说是为了维持本国边境安全,用比较高明的欧洲法律,所以当地的部落和居民纷纷拥入比较安定的俄罗斯统治的伊犁。然后来在曾纪泽((1839年12月7日—1890年4月12日))跟俄罗斯谈判的时候,伊犁交付给清国的时候,俄占伊犁居民又大量的流亡到俄罗斯帝国,因为他们不愿意接受清国的统治,而宁愿接受比较开明的俄罗斯帝国统治。

俄罗斯外交官向清国保证,清俄两国是友好同盟,俄罗斯帝国恪守条约,只要清军回到乌鲁木齐,俄罗斯一定会把伊犁交还给清国;然后俄罗斯履行了这个诺言,在清国给了几百万两银子的驻军费以后,俄罗斯把伊犁交还给了清国。其实当时的俄罗斯外交部是由波罗的海德国人主持的,并不像国民党开始、共产党继承的中国教科书那样,很想侵略清国,或者是很想扩大中亚领土。扩大中亚领土会引起英属印度的不安,引起清国的不安,对于波罗的海德国人这种纯粹欧洲人来讲的话,亚洲的领土根本就是最有负担。如果说为了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帝国需要占领海参崴一带的远东领土以防英法联军登陆,而清国无力防御的话,那么中亚领土对俄罗斯来说就是纯粹的包袱,俄罗斯只要拿到驻军费就可以撤出。我们要注意,驻军费也就是几百万银子,跟俄罗斯援助左宗棠那些粮食相比根本就是微不足道,没有那些粮食左宗棠军队会溃败的。而这些银子,其实清国通过上海的金融市场筹集些银子反倒是不太费力的。所以实际情况不是俄罗斯帝国在侵略清国,而是俄罗斯和清国相互配合,瓜分当地缺乏强有力国家形态的土著居民的势力,就像是清国跟英国合作瓜分缅甸——今天滇缅边境各部落土司情况是一样的。

于是清国又回到了伊犁。这时由于湘军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左宗棠要求让他的部下刘锦棠建立一个新疆行省,把这块地方作为湘军的殖民地,这就意味着,满洲贵族和蒙古贵族无法恢复他们在战前的相对地位。而湘军在和淮军争夺的过程当中,除了十八省的很多督府像山东巡抚,不要说两江总督、湖广总督,连山东巡抚这样的地方也要让给湘军,左宗棠已经当了陕甘总督,顺便要把未来的新疆巡抚也纳入自己的殖民范围内。他把湘军的老战士留在今天的乌、昌地区,就是镇迪道向朝廷提出镇迪道像是燕云十六州在辽国一样,是尽有的郡县制地区。如果新疆要建省的话,镇迪道应该从甘肃划分出来,划给新疆,否则的话新疆在财政上和人力上都无法自存。于是朝廷批准了他的意见,把过去的伊犁将军领地、甘肃统治的镇迪道和六城地区(Kashgaria)都划给他。原有的哈密王的封建领地,继续保持原有的地位,阿勒泰继续属于外蒙古,这就是今天新疆行省的来源。从清国的角度来看,这时的新疆才刚刚达到雍正朝改土归流的标准,所以可以称为新疆了,它的版图仍然不包括今天新疆的东北角。直到1912年蒙古独立战争,蒙古贵族宣布他们跟清国皇帝有关系,但是跟十八省没有关系,十八省是清国的殖民地,他们是清国的联盟国,清国皇帝既然退位,十八省殖民地都可以独立,他们这个联盟国当然也可以独立,于是他们就宣布独立了。但是清国在临终之时,在科布多(Kobdo)还有一支驻军,这支驻军被外蒙古赶走了,撤退到今天阿勒泰当时称为「承化寺」,因为当时当地有一个佛教寺庙。

袁世凯和袁世凯任命的新疆都督楊增新。楊增新是新疆新军的首脑,像辛亥年情况一样,各省新军的首脑很容易变成当地的都督。楊增新接受了承化寺军队的投诚,于是北京北洋政府宣布他有权管辖新疆阿山地区。俄罗斯从法律上讲,阿山就是阿勒泰应该是属于外蒙古的,但是调解中华民国和蒙古国、大蒙古帝国的俄罗斯帝国并没有兴趣帮助外蒙古占领恢复他的全部领土、占领阿尔泰,而是希望外蒙古和中华民国能够迅达成停火协议,避免影响俄罗斯帝国在当地的利益。中国史书把这件事情说成是俄罗斯帝国的阴谋,但实际上俄罗斯帝国是比较消极保守的,而蒙古帝国是很想把今天的内蒙古和阿勒泰都一起拿下的,但是它在军事上还没有这个力量,北洋军还有足够的能力阻止蒙古控制他们在清国的全部领地,而俄罗斯帝国只想尽快停火,并不支持蒙古人的所有要求。于是阿山地区就变成了阿山道,由新疆代管,但还不是新疆行行省的一部分。

所以在北洋政府时期,新疆省、阿山道经常是联合出现的,阿山道地方太小,不依靠杨增新的新疆政府的帮助是站不住脚的,所以事实上必然是依附新疆行省的,但是它在法理上和行政边界上仍然不是新疆的一部分。同时哈密王和这些诸侯领地仍然继续着过去的传统权利,他们放弃了大清皇帝效忠于中华民国总统。像安道尔大公国过去是法兰西国王的藩属,但是法兰西国王被法兰西共和国取代以后,他也愿意效忠法兰西共和国总统一样,只要能够保持它的内部自治。尧乐博斯(1889年8月13日—1971年7月27日)就是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了。在这个复杂和微妙的时期,随着国民政府推翻了北洋政府,采取了更激进的政策,但是并不见得有更多的实力。金树仁(1879-1941)准备实行改土归流,结果激起了哈密大叛乱,哈密王的秘书尧乐博斯领导了叛乱,要求恢复他们的传统权利,不愿意丧失封建权力以后跟镇迪道和六城地区一样沦为编户齐民。这时昭武军阀马仲英(1910年—1937年)率领他的部队举起了泛伊斯兰主义的大旗,要求援助他们的哈密同胞,于是进军哈密,然后进军迪化。

金树仁在岌岌可危的时候,求助于满洲军阀和白俄军阀。满洲军阀的领袖盛世才在白俄军阀支持下发动政变,赶走了金树仁自己当上了新疆的统治者。他感到白俄军阀和满洲军阀实力都不足以抵抗马仲英和穆斯林叛乱者,于是又向苏联求援,愿意举起六星红旗,自己还像张学良一样申请加入苏联共产党,把新疆作为苏联的外蕃。苏联一直很害怕逃入新疆的白俄势力和亲英、亲土耳其后来又亲日的穆斯林长老们的势力,所以派红军来支援盛世才出现了红军和白军在同一个联合阵线上跟马仲英作战的局面。马仲英失败了,向天山南路撤退,占领了亲英和亲土耳其东突第一共和国的领地。这时已经是民族发明的时代了,土耳其正在土耳其阿富汗尼(Afghani)的泛伊斯兰主义发明和青年土耳其党的奥斯曼主义发明正在如火如荼展开。同时这时凯末尔的小土耳其主义还没有出现,而泛阿拉伯主义,由叙利亚和黎巴嫩基督徒发明的泛阿拉伯主义独立运动和亚美尼亚独立运动也在展开之中。

恩维尔·帕夏很想把中亚并入自己领地。而随着在俄罗斯帝国被立宪运动、立宪民主党和其他自由派党派、社会主义党派攻击,在1905年革命以后不得不召开国家杜马的过程当中,塔塔尔人(Tatars)和穆斯林各民族也开始了自己民族发明的过程。在中亚,俄罗斯的藩属国布哈拉埃米尔国(Emirate of Bukhara, 1785-1920),大体上就相当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浩罕国、以及古老的现在已经被分割的花剌子模(Khwarazm),当地的土豪和知识分子也开始发明自己的民族。布哈拉埃米尔国是一个君主国,它的资产阶级开始成立布哈拉青年党(Young Bukharans),这个党就是模仿青年土耳其党,想通过维新变法使布哈拉现代化,变成一个欧洲化的现代化国家,因此相应地他们也就发明了布哈拉民族。这时还没有乌兹别克民族和维吾尔民族。

我们要注意,今天的维吾尔人,至少在西南部分的维吾尔人,被清国和杨增新政权称为「缠回」、又被中亚和俄罗斯人称之为「小布哈拉人」,他们政治上至少在准噶尔汗国征服以后,就早已不属于布哈拉埃米尔国,但是商业上文化上仍然是跟布哈拉人联姻一气,所以被称为小布哈拉人。布哈拉青年党的布哈拉民族如果得势的话,是不是会把今天的乌兹别克大部分地区变成布哈拉民族、同时把今天的新疆的西南部变成小布哈拉民族,像大波兰和小波兰一样,发明为同一个布哈拉民族的一部分,这不好说。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政治上的失败,被斯大林搞死了以后,所以这方面的发明就没有下文了。

在布哈拉资产阶级发明布哈拉民族、浩罕资产阶级发明浩罕民族、花剌子模资产级发明花剌子模民族,依靠俄罗斯境内的自由派,比如说立宪民主党之类的,想要利用比较开明的俄罗斯帝国,把当地的封建王朝改组为现代民族国家。在遭到本地封建君主,比如说布哈拉埃米尔国迫害的时候,他们就逃到比较自由的俄罗斯帝国去避难。当然他们当中也是分左翼和右翼的,右翼当然是在当时势力比较大的,但是后来左翼霍贾耶夫(Fayzulla Xo’jayev)这批人得到了列宁的支持,最后压倒了右翼,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在这个背景之下,当时列宁把他们称之为是「带头巾的立宪民主党人」,因为穆斯林习惯于带头巾,而他们的政治立场跟俄罗斯帝国的自由派资产阶级是基本一致的。

然后战争摧毁了俄罗斯帝国,列宁带着金马克和逃兵推翻了俄罗斯共和国,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但他看到,跟圣彼得堡不一样,当时的局势是列宁依靠拉脱维亚军团和圣彼得堡苏维埃和莫斯科的苏维埃,但是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之外,基本上是社会革命党人的天下,布尔什维克在俄罗斯地区都处于少数,在中亚完全没有势力。为了避免中亚地区落入敌对势力的手中——当时布哈拉埃米尔国本来是俄罗斯的藩属国,趁着俄罗斯帝国和俄罗斯共和国倒台的机会也宣布恢复独立,但是独立以后国内的矛盾立刻就尖锐起来。青年党想要建立凯末尔式共和国,跟想要重建封建王朝的布哈拉埃米尔本人和他的宫廷发生了严重冲突,这使得列宁有了可乘之机。列宁派印度来共产党人罗易(M. N. Roy, 1887-1954)做他的政治代表、派伏龙芝做他的将军,率领一支大军从奥伦堡出发重新征服中亚,但是这一次打的是援助布哈拉青年党左翼、反对封建反动势力也就是布哈拉埃米尔国和布哈拉青年党右翼,勾结英印帝国、图谋颠覆俄罗斯苏维埃政权的名义。

当然,英印帝国对中亚其实采取消极政策,并没有派兵来援助布哈拉埃米尔或者是布哈拉青年党,而且布哈拉埃米尔和布哈拉青年党右派,彼此之间正在打内战打得也很热闹,所以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抗苏维埃俄罗斯的远征军。罗易和伏龙芝率领的大军攻陷了布哈拉,布哈拉埃米尔逃到阿富汗国王那里去避难、布哈拉青年党逃到凯末尔的土耳其那里去避难。霍贾耶夫所率领的青年党左翼在苏联刺刀的支持之下,攻下了埃米尔的王宫,把王宫里面埃米尔留下的妃子,像韦小宝韦爵爷一样,打进米脂城一人一个大学生,把后宫的妃子分给了俄罗斯红军的士兵作为他们的战利品。这件事情记载在罗易的回忆录当中(注:《罗易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8,第463-470页)。霍贾耶夫是一个布哈拉商人的儿子,在青年党当中是一个不得志的少数,所以他愿意投靠俄罗斯,但他手下一个兵也没有,他只能把本国的妇女送给俄罗斯士兵做奖品,然后换得了一个傀儡政权的职位。

以类似的方式,列宁天才地提出,在第三世界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是我们的盟友。而在俄罗斯和欧洲,拥护英法联军的资产阶级,比如说克伦斯基的社会革命党是我们敌人、德国社会民主党是反动势力,而中国国民党是进步势力。因为中国国民党反对英帝国主义,而德国社会民主党却崇拜威尔逊总统和他的和平计划。按照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来说,这种理论简直是离经叛道,但是它在外交上是有用的。在中亚根本没有什么社会民主党势力、更不要说是共产党势力了,你只能在既有的几个政治势力当中进行选择,势力最弱最激进的布哈拉青年党左派,就是苏维埃俄罗斯当时能够利用的唯一对象了。以类似的方式,苏联建立了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花剌子模共和国、浩罕共和国和布哈拉共和国。布哈拉共和国第一任领导就是罗易的老朋友、分后宫妇女的霍贾耶夫同志,后来他被斯大林搞死了,这是最初。

等到斯大林时代,俄罗斯已经羽翼丰满,他就开始感觉到,即使是青年党左翼,像国民党一样,也不太符合他们的需要;相对于霍贾耶夫这样的资产阶级人士,由小资产阶级和工农群众培养出来的干部更符合苏联的需要。这主要是个阶级问题。什么是布哈拉民族呢?首先就是埃米尔和他手下的封建领主地主、其次就是青年党手下的大资产阶级、再其次就是霍贾耶夫这种资产阶级当中的叛逆。他们因为是封建领主、地主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是有势力的,同时也是有一些文化,这个文化主要是伊斯兰文化,所以他们的顺服是有条件的,就像是国民党终归不像是共产党那样顺服一样。如果是自身毫无依据,只是小资产阶级或者是无产阶级、工农群众出身的新干部或者是新知识分子,那是列宁时代以后二十年,苏联在中亚培养出的一代新人,这些人显然更听话。(比如)张春桥怎能跟戴季陶比呢?戴季陶家里面好歹是一个地主,还可以回家吃老米饭的,张春桥如果在政治上失势他只能进监狱,戴季陶如果在政治上失势他还可以回家吃老米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区别就在这里面。

斯大林指出,革命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过去在列宁时代跟我们结成联盟的资产阶级,现在已经变成我们内部的落后分子了。咔嚓咔嚓咔嚓,按照斯大林同志习惯的办法,把他们头统统砍掉,我们敬爱的霍贾耶夫同志当了布哈拉共和国总统以后,终于人头落地。斯大林决定把事情做绝。布哈拉民族是资产阶级的发明,我们要发明一个无产阶级民族,这个民族叫乌兹别克民族,取名来自于历史上的乌兹别克汗国,但是在俄罗斯帝国的中亚,当时几乎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乌兹别克民族的发明连带引起了维吾尔民族的发明。简单地说就是维吾尔人当中的民族发明家当时还在犹豫不决,有几派不同的意见,有一派甚至主张,就像是印尼民族发明家当时有一派是主张发明爪哇民族,有一派是主张发明喀什民族。势力比较大的,在当时在清末是占绝对优势的,是「两洲之国」那种泛突厥主义、恩维尔帕夏所主张的那种突厥主义。东突厥和西突厥,清国统治的东突厥和俄罗斯统治的西突厥应该联合起来,在土耳其的援助下建立一个大突厥国;这就是突厥主义,「三位先生」像伊敏(Muhammad Amin Bughra, 1901-1965)那些,三四十年代主要就是「三位先生」(注:麦斯武德、艾沙、伊敏)、和东突厥斯坦这个理念,都是突厥主义的产物。我们要注意,有「东突」就有「西突」。「西突」是什么呢?就是哈萨克、乌兹别克那些俄罗斯中亚的穆斯林民族全部算西突。东突的理论家认为,这些都是突厥大民族的不同支系,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这些都是突厥主义的不同支系,就像是汉人当中有吴越人有南粤人一样,并不妨碍他们总体上是一个大突厥民族,这是当时在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当中占主流的发明形态。

但是对于我们敬爱的斯大林同志来说的话,这个发明的危险性是一目了然的。这不就是恩维尔帕夏的伟大计划吗?恩维尔帕夏想要建立一个横跨俄罗斯帝国和清国的大突厥国,用来弥补他在奥斯曼土耳其本国的失败,不用说,这样一个庞大的突厥国会变成俄罗斯帝国的边患,它很容易跟凯末尔的土耳其搞在一起、或者是跟英帝国或者日本帝国搞在一起,变成像张作霖元帅或者是毕苏斯基将军一样,对苏联的政治安全和边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方面这样的国家很明显,地图上就看出来它是个多大的国家呀,像蒙古帝国一样大,跟俄罗斯帝国平起平坐,对俄罗斯帝国的威胁太大了。第二,它的统治者都是资产阶级人士,他们出于阶级感情对苏联是极端痛恨的。像东突的「三位先生」就曾经发表过理论说是,与其让东突落入斯大林手里面、名义上获得独立,还不如留在国民党手里面、而名义上没有独立。尽管他们的最终理想是要实现东突厥斯坦建立独立国家,但是在背后有苏联,苏联打土豪分田地,使得苏联俄罗斯中亚的资产阶级人士大批逃入新疆行省的时候,他们出于阶级感情不敢接受苏联的援助。

而苏联也因此非常敌视突厥主义的发明,把突厥主义说成是英帝国主义、土耳其反动当局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工具。后来被马仲英(1910-1937)消灭了的那个东突第一共和国的军事将领,后来果真取道英属印度向英属印度求援,没有得到军事援助以后跑到日本向日本求援,东突第一共和国的长老和将军有很多都投靠了日本,在日本结婚娶日本女子,在日本安顿下来。日本当时没有多少力量去支持昭武的穆斯林军阀和东突的穆斯林领袖,但是他们的阶级倾向必然是向着他们的,斯大林在这方面是没有看错。

所以必须从理论上和现实政治上粉碎右派的民族发明、粉碎地主资产阶级民族发明,建立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民族发明,于是斯大林英明果断地成立了我们今天的苏联中亚五大共和国。五大共和国实际意义是什么?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吉尔吉斯这些共和国成立的原因是什么?是粉碎旧的封建贵族、粉碎地主和资产阶级、把原有的效忠关系搞乱。比如说今天的哈萨克人在俄罗斯帝国其实是叫「吉尔吉斯人」、今天的吉尔吉斯人叫「野石帐吉尔吉斯人」;土库曼、塔吉克、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的领土,是分别属于布哈拉、浩罕、希瓦这几个汗国,在历史上又是大国花剌子模的领地。重新发明民族、把本来就是部落名称的土库曼和哈萨克,而且它们都指的不是现在的领地,例如哈萨克的很多部落在当时被称为吉亚吉斯人、吉尔吉斯人和塔吉克的很多部落在当时被称为土库曼人,直到罗易那个时代,他在回忆录中还把今天的塔吉克斯坦的很多部落说成是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虽然有历史上的汗国,但是它的部落也跟现在的乌兹别克人不一致。

通过这样的武断任性的发明,斯大林就成功地割断了原有的封建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跟本土社会的联系,用出身于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青年来取代他们、作为自己的新干部。新兴的哈萨克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土库曼共和国的独立性,比起过去的布哈拉共和国要更低一步。布哈拉埃米尔国是依附俄罗斯帝国的、霍贾耶夫的布哈拉共和国依附苏维埃俄罗斯,独立性比布哈拉埃米尔国更降低了一步;然后由废族布哈拉民族建立起来的乌兹别克民族、建立起来的乌兹别克共和国呢,它的独立性又进一步降低了,比霍贾耶夫的布哈拉共和国独立性还要差。通过这种方式,跟清国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改土归流一样,斯大林对中亚取得了比列宁更强的控制,正如列宁取得了比沙皇俄国更强的控制一样。

重新划分民族本质就是阶级斗争、扶植下等人打倒上等人,因为下等人的独立性比上等人要差得多。贫下中农不可能像是苏东坡那样的士大夫那样面对皇帝敢说话,而苏东坡这样的士大夫又不可能像孔子、子产那样的封建贵族一样对国王敢说话,所以每一次下等人取代上等人,都导致中央集权的扩张、和民间社会和地方权力的进一步虚弱。同时这种虚弱是有利于外国势力,就是有利于中华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势力的。本土有强藩在,布哈拉埃米国这样的强大的封建贵族、或者布哈拉青年党这样强大的资产阶级政党,那么苏联共产党的势力和苏联共产党改造当地社会的努力就会有很多麻烦;如果变成乌兹别克共产党,其实成员全都是工农群众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那么他们反抗苏联或者说给苏联制造障碍的能力必然要大大下降。这就是斯大林发明乌兹别克民族的主要动力。

在同一时期,苏联也利用侨居在布哈拉和苏联中亚的今天的维吾尔人,像包尔汉(Burhan Shahidi)这样的维吾尔人,支持了维吾尔民族的建构。维吾尔民族的建构本身不是苏联发明的,但是是苏联选择的,因为就像我刚才说的样,维吾尔民族、喀什民族、东突厥斯坦民族这些在当时是一个竞争性的关系,就像爪哇民族、印度尼西亚民族或者是泛马来民族在印度尼西亚的情况也是一样,到底谁胜出还不知道。当时从表面上看是突厥主义占优势,所以后来成立了一个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而不是成立维吾尔共和国,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旧知识分子和旧资产阶级,就像「三位先生」或者是第一共和国,第一共和国全都是突厥主义者,他们的领导人是军阀,像马木提师长(Mahmut Muhiti)这样的军阀、像总统这样的教长、和三位先生这样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亲英亲土耳其亲日是必然的,有他们的阶级根源。

第二共和国就是混合了,它是在苏联支持下进行的,因此军事方面由阿合买提江(Ehmetjan Qasim)和俄罗斯顾问控制、但是在政治方面还必须用三位先生的崇拜者吐烈(Elihan Tore)这样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当领导人,所以它是一个混合政权。亲苏派和传统突厥主义者分享权力,但是军事权力完全掌握在亲苏派手里。这是斯大林统治推行政策的结果。斯大林选择的结果是,他宁愿要[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维吾尔民族,而不愿意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军阀贵族搞出来的东突厥民族。东突厥民族一搞出来,第一他们的领导人极端仇视苏联在中亚的社会改造,第二东突厥民族必然要有一个西突厥民族,会要求苏联中亚也独立出来,建立一个突厥主义大国,对苏联实在太不利了。

杨增新和盛世才政府一方面实行亲苏平衡的政策,意思就是一方面有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以及同样也很想吞并新疆的昭武军阀马家军,所以弱小的新疆军阀必须维持平衡政策,依靠苏联的势力来平衡北京政和南京政府,否则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一改土归流,当地军阀保不住就要留不住。但是他们也不能完全倒向苏联,完全倒向苏联使新疆脱离中华民国而独立了,那样的话他们也会变成苏联的傀儡而最后被消灭的。所以他们应该让苏联和北京政府、南京政府和昭武军阀谁都有一点势力、但是谁都不能占上风,这就是所谓的亲苏平衡政策。因为主要想要改土归流的是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所以他们稍微偏向苏联一点,但也不是完全偏向苏联。

一方面是为了进行亲苏平衡,所以采纳了苏联的维吾尔民族发明,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在自己的境内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作为统治者、而且是少数统治者,杨增新依靠滇军军阀,滇军军阀的势力不大,他又培养穆斯林军阀来平衡滇军军阀、平衡哥老会的势力,玩弄政治平衡而不是纯粹依靠军事征服。盛世才依靠满洲军阀、白俄和苏联军队,也要在他们之间维持相互之间的平衡。他们自身的地位都是脆弱的,所以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境内有过于强大的势力。